close
![]() 屋主前言:早前接受《JET》雜誌訪問有關日本推理小說,現節錄與我相關的部份。該雜誌十月號以日本推理小說為專題,長達十多頁。有興趣不妨買來看。 日本推理小說了不起 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的吳偉明教授表示,現時日本推理文學進入了跨媒體年代,在日本有許多人是在看過影視作品之後,才去讀原著。但若因此斷定是電影電視扶了日推小說一把,顯然是未夠真確,因兩者其實互惠互利,「這幾年日劇創作水準下降,電影劇本質素就更參差。因此它們很需要小說,要知道,日本小說的水準是頗高的,隨便拿起一本來改編都比找劇作家創作好。所以這幾年的日劇,原創不足三分一,另外三分之二都是由小說漫畫改編。」在眾多小說之中,尤以趣味性、完成度皆偏高的推理小說最便於改編。更甚是,現時許多推理作家,其實早在寫小說時已納入影視化的考慮。 ![]() 一直關注日本流行文化的吳偉明教授,雖然謙稱對日本推理不熟悉,但他其實亦是日推迷。他最喜歡松本清張,尤愛那部改編自清張原著、1974年公映的電影《砂之器》,「看過不下二十次,次次都喊。」另外,亦因為吳教授本身研究日本歷史,所以亦很愛看歷史派推理,「像陳舜臣、隆慶一郎等歷史派作家,他們是看過大量書籍,甚至親身到戰前遺址考察後,才創作出那些小說的。我本身不信有客觀的歷史,歷史其實存在許多問號,透過歷史派推理小說,往往可看到一個既符合邏輯又過癮的解答。」 以吳教授作案例,自可看到日推過人之處。誠然,現代推理小說誕生於歐美,但當推理小說傳到日本,就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由戰前的神怪奇情、到作者與讀者鬥智的本格推理、戰後的社會派、旅程派、赤川次郎的幽默青春派、法庭派……日推的多元,是歐美推理小說不能比擬的,可以說日推是個讓不同喜好的作家╱讀者各取所需的地方,像吳教授,就找到他的歷史派。 而日推之所以可發展出如此多樣專門的類型,日本人那種職人精神是關鍵。「日本人富有查根問底的好奇心,對自己的興趣鍥而不拾。像寫《惡魔的飽食|第七三一部隊》的森村誠一,就做了極多考證,當初他根本沒想過會有出版社為他出版,他只求自己過癮。又例如寫《信長之棺》的加藤廣,退休後,六十幾七十歲人才開始寫小說,他也沒有助手,全靠自己瘋狂看史書做考證。日本人,就是有這種心癮。」確實,日本許多推理小說作家出道時已不年輕,這或許亦反映了,日推門檻之高,若非累積一定知識、人生經驗加上獨有觸覺,也難以寫出超越前人的作品。 ![]() 高門檻但亦高出產,每想及日推創作力之旺盛,自然就會聯想到,是否因為日本特別多高智型犯罪?又或者是,日本警察辦案方是真箇特別不同?確實,在日本,每樁重要案件都會成立一個專案調查組,人數多、分工細,且其間各人只會負責單一案件,因此,日本破案率在全球來說是偏高的。套用對日本文化素有研究的湯禎兆所言,以亞洲區來說,日本的發展比其他地區要走前二十年,是故許多犯案模式,尤其是家庭與青少年犯罪(如無差別殺人),都最先出現於日本。話雖如此,卻未有證據顯示,日本在整體罪案數字比其餘地區高。 問題還是回到作家身上,具有職人精神、興趣廣泛的日本人,為甚麼會寫小說?要寫,又為甚麼非推理小說不可?先回答後一個問題,經過之前二十頁的薰陶,或許你已經稍稍感受到,較之於其他小說類型,推理的方程式「謎↓解決」,確實是有令人看不釋卷的魔力。是故,在閱讀風氣極盛的日本,推理小說向來也是最受歡迎的大眾文學類型。一部暢銷作品,銷量往往以百萬計,年尾結算,全日十大暢銷書榜中,推理小說亦動輒佔上五本甚至六、七本。這或許就是為甚麼,作家們都總得寫上至少一、兩部推理小說不可。想想松本清張,深信只有擁有廣大讀者群的作品才有生命力的他,希望藉推理小說,向大眾傳遞他的關懷。而他因此寫下劃時代、日本獨有的社會派小說,豐富日推內涵而成就其「了不起!」,也可說是互為因果了。容我再一次引述吳教授的話:「其實,說道職人精神,中國人以前也有的,技能一代傳一代,非常專注認真。只不過,今時今日,受即食文化和普及文化,加上過度商業化後,我們好像已失去這種精神……」 |
您的回應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若喜愛本文內容可以按個推或留個意見喔!!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img100.imageshack.us/img100/5755/imagesca9pvb9ycrop2.jpg)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