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訓詁的體制

a.在正文內直接進行訓解者(初期)

b.《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輪人為輪,斬三材必以其時。三材既具,巧者和之。毂也者,以為利轉也;輻也者,以為直指也;牙也者,以為固抱也

c.《孟子‧盡心篇下》: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d.會稽者,會計也。

e.湯相。呂望為周師上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

f.約信曰誓,涖牲曰盟。

  1. 自成體系的訓解
  1. 傳、記:今見時代最早的訓釋專著
  1. 傳:傳也,以傳示後人也。
  2. 記:紀也,紀識之也。
  1. 章句:章句之學是漢代訓解古籍的典型體制,今文學家解釋經書,大多是章句之學。
  1. 章:分章說章旨。
  2. 句:分句說句義。
  1. 故:故訓,解說古語
  2. 說:說釋
  3. 微:精微、隱微
  4. 訓:說解、疏釋
  5. 解詁:訓解文本的古語古字
  6. 集解:詮釋文本的材料並非出自作者一家之言,是蒐羅彙整各家而成的
  7. 音義:訓釋文本字詞之音與義為主軸
  8. :原意為小竹片,後作為標識文獻的工具,而有標記的意義。對詮釋對象進行標註並說解
  9. :本義為灌,將水加入某水道或容器,使之暢通飽滿。引申為加入文字使文本義理明顯
  10. 疏、義疏、正義:疏本義為通,引申疏理文本。疏佛經多有經疏、義疏。政府頒布專稱為正義
  1. 文本(第一級)─注(第二級)─疏(第三級)
  2. 注的內容較短小,疏的內容則疊床架屋,非常繁瑣
  • 訓詁的內容
  1. 釋義
  • 侯誰在矣?張仲孝友→出征酒宴還有誰?孝友張仲也在場。
  1. 侯,乃也
  2. 伊、維,侯也
  3. 侯,何也
  1. 逐字解釋(詞義訓釋):古代的文獻解釋者對於所謂「字」與「詞」,有著清楚的定義。基本上,所謂「字」指的是「實字」,而「詞」或者是「辭」,指的則是「虛詞」、「虛字」。所以,除了解析意義之外,一般訓解普遍也會對於「字」、「詞」的屬性家以區別。
  1. 釋實詞
  1. 本義與引申義:古代書面資料中的語言,大多有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一個字所包含的各項義義當中,能夠體現當初造字義圖,也就是該字的最早意義者,就是所謂詞的「本義」由這個「本義」派生出來其他相關意義,就是詞的「引申義」
  1. 頭部
  1. 器物
  1. 概括義與具體義:對於語言學者來說,詞的「意義」與「用法」是有區別的,前者是一般的、普遍的,而後者則是個別的、特殊的。「概括義」指的是詞在語言詞匯總庫中的意義,「具體義」指的是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意義
  1. 概括義(儲備義):大眾普遍認釋的意義。可發揮聯想及思辨。
  2. 具體義(使用義):某個語境下的特殊意義。廣義的語境已流失,在特定情況找出「事之宜」
  • 《禮記》: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德矣→方猶道也→也,而民歸鄉仁義之道也。
  • 《毛詩》:母也天只,不諒人只→諒,信也。母也天也,尚不信我。也。
  • 舉例:
    • 爐,出爐
    • 水,縮水
    • 牛,牛市、牛墟
    • 袋,腦袋
    • 海,雲海
    • 鼓,鼓動
    • 心,心態
    • 樹,樹敵
  1. 假借義:漢語中同音字極多,文本創造或傳抄的過程,經常出現以同音字替代本字的狀況,這些因為聲音關係而出現的詞義,就是「假借義」
  1. 蚤:早、爪
  2. 泮:散、判;坡、畔、涯
  3. 匪:分、頒、騑(ㄈㄟ)
  1. 釋虛詞
  1. 虛詞無義,不須說解。
  2. 指出其為虛辭便可。
  • 《毛詩》: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ㄐㄩ)。→且,辭也
  • 《毛詩》:夜如何其?→其音基,辭也
  1. 以今語釋古語:語言是不斷變遷、最具時代特性的文化形態,所以,除非是依循著某些特定不變的標準,形成於各時代的文獻史料,幾乎都會呈現當時的語言特色,後世學者解讀文獻,面對這些具有時代性的文字,往往都會以當下的語言形式進行詮釋,於是就形成「今語釋古語」的狀況。
  1. 《禮記》:毋不敬→古人曰毋,猶今人曰莫也。
  2. 《尚書》:大野既豬,東原底平→東原即今之東平郡也。
  1. 以通語釋方言:地域的區分造成方言的分歧,方言的分歧則造成語言隔閡,語言的隔閡呈現在書面文獻上,則形成若干解讀的障礙,因此,以使用較普遍或認識人口較多數的「通語(雅言)」疏釋「方言」,就成為分析古代文獻的重要步驟,而「通語釋方言」的狀況於焉形成。
  1. 瘵(ㄓㄞˋ)、瘼(ㄇㄛˋ)、癠(ㄐㄧˋ),病也→今江東呼病曰瘵,東齊曰瘼。
  2. 遷、運,徙也→今江東通言遷徙。
  1. 辨析詞義:若干訓詁學家或作品,在解釋字詞意義之際,不只是單一地解釋某個字義,而是將意義相同、相關或相近的字詞排列在一起加以辨別分析,指出其中異同
  1. 《毛詩》:于時曰言,于時曰語→是直言曰言,論難曰語→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發端曰言,答述曰語
  2. 《周禮》: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之逆惡。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
  1. 文意訓釋(逐句解釋):在辭義解釋的基礎上,具體講解句、段、章的思想內容。
  1. 講串大意:在一句、幾句甚或全章之後整體地講解大意。其目的是凸顯各章節的意義,幫助研讀者完整地理解「文本」。「串講大意」和「辭義解釋」往往彼此補充、相互發明。
  1.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鴈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沼,池也。王好廣苑囿、大池沼,與孟子遊觀,乃顧視禽獸隻眾多,其心以為娛樂,誇叱孟子曰:「賢者亦樂此乎?」
  2.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桑之落矣,謂其時季秋也,復關以此時車來迎己。徂,往也;我自是往之女家,女家乏穀,食巳三歲貧矣。言此者,明己之悔,不以女今貧故也。幃裳,童容也;我乃渡深水,至漸車童容,猶冒此難而往,又明己專心於女。
  1. 分析句讀:「句讀」就是今日的「標點」,析章離句,是正確解讀文獻的基本功夫。「句讀」的正確與否,體現了對詞義、句意的正確理解與否。
  1. 《尚書》無若火始燄燄厥攸灼敘弗其絕→言朋黨敗俗,所宜禁絕,無令若火始然燄燄尚微,其所及灼然有次序,不其絕事。從微至著,防之宜以初→燄音豔,「敘」絕句,馬讀「敘」字屬下。
  2. 《論語》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重人賤畜。退朝,自君之朝來歸。
  1. 闡述語法:「闡述語法」就是分析解說「文本」字詞的文法,前述「釋虛辭」便是其中一個環節,除了「釋虛辭」之外,還有若干分析句法的訓詁資料。
  1.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不我遐棄,猶云不遐棄我。古之語人語多倒,《詩》之此類眾矣。
  2. 諺所謂「室於怒,市於色」者,楚之謂矣→言靈王怒吳子,而執其弟,猶人忿於室家,而作色於市。
  1. 顯示修辭:所謂「顯示修辭」,並不是針對「文本」文字技巧高妙處進行說明,而是加強研讀者對文意的深層認知
  1. 鶴鳴于九皋,聲聞於野→興也。皋,澤也;言身隱而名著也。
  2.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言不讙譁也。

【簡版】

  • 體制
    • 正文內直接訓解: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 自成體系的訓解
  • 內容→釋義
  • 逐字解釋
  • 文意訓釋
  • 逐字解釋:實字、虛辭
  • 釋實辭
  • 釋虛辭:無義,不須說解,指出便可。
  • 以今語釋古語:毋,猶今人曰莫也。
  • 以通語釋方言:瘵(ㄓㄞˋ)、瘼(ㄇㄛˋ)、癠(ㄐㄧˋ),病也。
  • 辨析辭義:發端曰言,答述曰語。
  • 文意訓釋
  • 講串大意:整體講解
  • 分析句讀:標點
  • 闡述語法:分析
  • 顯示修辭:加強深層認知
  • 釋實辭
  • 本義/引申義(本義派生)
  • 概括義/具體義:一般普遍/特定使用
  • 假借義:聲音派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