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擬測中古音值的方法(課本P. 290

1.從反切的系聯得知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類別。

2.從等韻圖了解清濁、開合、洪細的劃分。

3.由現代方言擬構:現代方言是由古代漢語在不同的階段分枝出來的。故方言保存古音,藉由各地方言比較往回推知。其方式為各方言的音值互相比較,帶入適當的音變規則,就能求出其母音的音讀。除了以方言追溯,還有古代留下的韻書、韻圖等資料可供判斷。

4.由外語的漢字借音漢語中的外語對音擬構:借音是中古漢語的詞彙和念法移借到了日本、朝鮮、越南,他們卻按照自己的語音系統改讀的音,此即漢語擴張所產生的域外借音。因為各民族總會遷就自己的語言習慣,而對外來的借字加以改變音讀,故和方言比較起來,只能居於次要的參考地位。而對音是自國外流入的音,例如:Buddha即中文的佛陀(浮屠)。六朝隋唐佛經翻譯中音譯的術語和句子,拿這些音譯與拼音文字的梵語對照,即可得知當時的漢語念法。

 

二、宋元等韻圖(課本P. 359

1.宋元五大韻圖

 

韻鏡

七音略

四聲等子

切韻指掌圖

經史正音切韻指南

()

張麟之

鄭樵

未明

司馬光

劉鑑

時代

中古前期(切韻)

中古前期(切韻)

中古後期

中古後期

中古後期

圖數

43

43

16(20)

20

16(24)

聲母

23

23

23

36

23

聲母排列

脣舌牙齒喉

脣舌牙齒喉

牙舌脣齒喉(始見終日)

牙舌脣齒喉(始見終日)

牙舌脣齒喉(始見終日)

輕脣附於重脣

輕脣附於重脣

輕脣附於重脣

輕脣重脣並列

輕脣附於重脣

舌上附於舌頭

舌上附於舌頭

舌上附於舌頭

舌上舌頭並列

舌上附於舌頭

正齒附於齒頭

正齒附於齒頭

正齒附於齒頭

正齒齒頭並列

正齒附於齒頭

影曉匣喻()

影曉匣喻()

曉匣影喻()

影曉匣喻()

曉匣影喻()

四聲/四等

四聲統四等

四聲統四等

四等統四聲

四聲統四等

四等統四聲

入聲

承陽聲

承陽聲

兼承陰陽

兼承陰陽

兼承陰陽

2.入聲字的滄桑史(課本P. 367

a.什麼是入聲

(1)一種聲調:平上去入。

(2)一種韻尾/類:以塞音收尾的塞音韻尾。(課本P. 198~200

(a)陰:元音尾。

(b)陽:鼻音尾。

(c)入:塞音尾。

b.入聲的演進

(1)上古:入─陰(入聲字與陰聲字音同/近,關係密切,在詩經、楚辭一起押韻),舉例:

(a)之、職二字,段玉裁一起放在一部

(b)宵、藥二字,段玉裁一起放在二部。

(2)中古前(唐):入─陽(廣韻、韻鏡),三韻尾

(a)-p-m

(b)-t-n

(c)-k

(3)中古後(宋)

(a)入─陽(以前唐朝這樣子配,不敢一時就改掉)

(b)入─陰(入韻變化)

(c)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經史正音切韻指南(課本P. 24

(4)近代(元):入─陰(入聲不見變陰聲了!)

(5)現代:入─陰

c.入聲的用韻現象

(1)唐詩(入聲還在)

(a)-p-p(雙唇)ㄅ

(b)-t-t(舌尖)ㄉ

(c)-k-k(舌根)ㄍ

三韻還在且分得很明顯,入聲不可跟其他押韻。

(2)宋詞

(a)-p-p-t-k

(b)-t-p-t-k

(c)-k-p-t-k

入聲還在,但是產生變化變得不明顯了,與閩南語讀音近,入聲只能跟入聲押。

(3)元曲(入聲不在了)

(a)-p─陰

(b)-t─陰

(c)-k─陰

入聲消失,塞音韻尾不見,變元音收尾,音素失落了。

d.-p-t-k(唐)→弱化喉塞音(宋)→Ø(元)

3.入聲字中古前後的比較

a.入聲字中古前承陽聲

b.入聲字中古後兼配陰陽

4.題庫「二-2.」、「二-3. 」二選一。

 

三、聲母的演化(課本P. 445

1.中古時41種,演進至現代國語21+1

2.全濁聲母濁音清化,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

3.舉例全濁聲母:並,平聲送氣ㄆ,仄聲不送氣ㄅ。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清擦音

濁擦音

重唇

平聲送氣ㄆ

仄聲不送氣ㄅ

 

 

輕唇

零聲母

 

 

舌頭

平聲送氣ㄊ

仄聲不送氣ㄉ

  

  

舌上

平聲送氣ㄔ

仄聲不送氣ㄓ

  

  

牙音

洪ㄍ

細ㄐ

洪ㄎ

細ㄑ

群(三等鑑別字)

平聲送氣ㄎ

仄聲不送氣ㄍ

平聲送氣ㄑ

仄聲不送氣ㄐ

零聲母

 

 

齒頭(洪)

平聲送氣ㄘ

仄聲不送氣ㄗ

 

齒頭(細)

平聲送氣ㄑ

仄聲不送氣ㄐ

 

正齒

近齒

平聲送氣ㄔ

仄聲不送氣ㄓ

 

 

正齒

近舌

穿

變化不規律

 

平聲ㄔ、ㄕ

仄聲ㄕ

喉音

零聲母

 

 

喻為

零聲母

洪ㄏ

細ㄒ(顎化)

洪ㄏ

細ㄒ(顎化)

齒舌

 

 

 

來ㄌ

日ㄖ

 

 

 

四、五個中古聲母至國語的演變(課本P. 449

1.濁音清化(會單獨考)

a.歷史上的清化可以算是一種弱化現象,因為清化就是聲帶的顫動消失,響度自然降低了。

b.中古的全濁聲母和濁擦音聲母(前人也叫做「又次濁」)到了國語,都轉變成聲帶不震動的清音

c.轉化規律:聲字變送氣的清音,發聲的氣流些;聲字變不送氣的清音,發生的氣流些。國語唯一保留的濁擦音捲舌的ㄖ

d.舉例全濁聲母:並,平聲送氣ㄆ,仄聲不送氣ㄅ。

2.輕唇化

a.中古前期還沒有輕唇音,到宋代後有了輕唇的「非、敷、奉、微」四母,國語的「非、敷、奉」三母又進一步由塞擦音變成了擦音。

b.促成輕唇化的條件是三等合口的字

c.例如:東、鐘、微、虞、廢、文、元、陽、尤、凡(輕唇十韻)

3.捲舌化

a.國語有一套捲舌音聲母:ㄓㄔㄕㄖ

b.由中古舌上音「知徹澄」、正齒音「照穿神審禪」各母、半齒音「日母」和「莊初床疏」轉化而來。

c.因為不適合配細音,所以原有的〔-j-〕介音都被排擠失落了。

4.顎化(會單獨考)(課本P. 55、451

a.國語有一套顎化聲母:ㄐㄑㄒ這是由早期的「ㄗ、ㄘ、ㄙ」(中古精系字)和「ㄍ、ㄎ、ㄏ」(中古見溪群曉匣諸母字),受〔-i-〕或〔-y-〕介音影響而成的

b.因為ㄗㄘㄙ是舌尖音,ㄍㄎㄏ是舌根音,他們後面跟著iy卻是舌面音,在發音部位上不一致,發音時比較費力一點,於是他們全變成了舌面音的ㄐㄑㄒ,和iy配合起來,發音器官就輕鬆多了

c.因此,在國語裡我們看不到ㄗㄘㄙ和ㄍㄎㄏ後面帶iy介音的字,同時,ㄐㄑㄒ的字卻只和iy相配,絕不帶別的介音

d.輔音受後面高元音iy的影響,使發音部位變得和iy接近,這就是「顎化作用」。

e.京戲唱詞裡,ㄍㄎㄏ的細音都念為ㄐㄑㄒ,叫「團音」,ㄗㄘㄙ的細音仍保持ㄗㄘㄙ的念法,叫「尖音」。這是反映了某些方言的現象。

5.零聲母化

a.古代零聲母只有「喻」,沒有國語這麼多。它是在語音發展過程中,由於音素逐漸失落而成。

b.國語零聲母淵源於「為、喻、微、影、疑、日」六個不同的中古聲母

 

五、介音的變化(課本P. 460

1.由洪變細

a.有「一」介音:細、三四等;無「一」介音:洪、一二等。

b.中古開口二等舌根(牙喉音)字,國語在主要元音和聲母中間增添了i音位,由洪變細。

c.例如:江巷皆佳間眼姦顏交孝嘉亞甲。

2.由細變洪

a.這種情況大多是些國語捲舌聲母字

b.捲舌音大部分由中古三等韻(照穿神審禪)變來

c.三等韻原本都有個〔j〕介音,但捲舌聲母和〔j〕介音的發音性質不相容,於是這個介音後來都被排擠失落了。

d.例如:

(1)介音j被排擠失落而成:鍾書真展超車昌成深詹。

(2)中古複合介音iu簡化為u:風規為膚武倫。

 

六、聲調的變化(課本P. 462

1.平分陰陽

a.國語的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在中古音裡是相同的調類。中古平聲變成陰平、陽平兩聲是從1324年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韻》後才開始有的。

b.促成平聲分化的因素是聲母的清濁。

c.古代的清聲母字,國語念成陰平;古代的濁聲母字,國語念成陽平。

2.全濁上歸去:

a.全濁聲母的上聲字,國語便轉成了去聲。

b.例如:「仗、父、丈、士」。

 

七、切語的現代國語音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