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擬測中古音值的方法(課本P. 290)
1.從反切的系聯得知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類別。
2.從等韻圖了解清濁、開合、洪細的劃分。
3.由現代方言擬構:現代方言是由古代漢語在不同的階段分枝出來的。故方言保存古音,藉由各地方言比較往回推知。其方式為各方言的音值互相比較,帶入適當的音變規則,就能求出其母音的音讀。除了以方言追溯,還有古代留下的韻書、韻圖等資料可供判斷。
4.由外語的漢字借音和漢語中的外語對音擬構:借音是中古漢語的詞彙和念法移借到了日本、朝鮮、越南,他們卻按照自己的語音系統改讀的音,此即漢語擴張所產生的域外借音。因為各民族總會遷就自己的語言習慣,而對外來的借字加以改變音讀,故和方言比較起來,只能居於次要的參考地位。而對音是自國外流入的音,例如:Buddha即中文的佛陀(浮屠)。六朝隋唐佛經翻譯中音譯的術語和句子,拿這些音譯與拼音文字的梵語對照,即可得知當時的漢語念法。
二、宋元等韻圖(課本P. 359)
1.宋元五大韻圖
|
韻鏡 |
七音略 |
四聲等子 |
切韻指掌圖 |
經史正音切韻指南 |
作(編)者 |
張麟之 |
鄭樵 |
未明 |
司馬光 |
劉鑑 |
時代 |
中古前期(切韻) |
中古前期(切韻) |
中古後期 |
中古後期 |
中古後期 |
圖數 |
43轉 |
43轉 |
16攝(20) |
20 |
16攝(24) |
聲母 |
23 |
23 |
23 |
36 |
23 |
聲母排列 |
脣舌牙齒喉 |
脣舌牙齒喉 |
牙舌脣齒喉(始見終日) |
牙舌脣齒喉(始見終日) |
牙舌脣齒喉(始見終日) |
輕脣附於重脣 |
輕脣附於重脣 |
輕脣附於重脣 |
輕脣重脣並列 |
輕脣附於重脣 |
|
舌上附於舌頭 |
舌上附於舌頭 |
舌上附於舌頭 |
舌上舌頭並列 |
舌上附於舌頭 |
|
正齒附於齒頭 |
正齒附於齒頭 |
正齒附於齒頭 |
正齒齒頭並列 |
正齒附於齒頭 |
|
影曉匣喻(為) |
影曉匣喻(為) |
曉匣影喻(為) |
影曉匣喻(為) |
曉匣影喻(為) |
|
四聲/四等 |
四聲統四等 |
四聲統四等 |
四等統四聲 |
四聲統四等 |
四等統四聲 |
入聲 |
承陽聲 |
承陽聲 |
兼承陰陽 |
兼承陰陽 |
兼承陰陽 |
2.入聲字的滄桑史(課本P. 367)
a.什麼是入聲:
(1)一種聲調:平上去入。
(2)一種韻尾/類:以塞音收尾的塞音韻尾。(課本P. 198~200)
(a)陰:元音尾。
(b)陽:鼻音尾。
(c)入:塞音尾。
b.入聲的演進:
(1)上古:入─陰(入聲字與陰聲字音同/近,關係密切,在詩經、楚辭一起押韻),舉例:
(a)之、職二字,段玉裁一起放在一部。
(b)宵、藥二字,段玉裁一起放在二部。
(2)中古前(唐):入─陽(廣韻、韻鏡),三韻尾
(a)-p—-m
(b)-t—-n
(c)-k—-ŋ
(3)中古後(宋):
(a)入─陽(以前唐朝這樣子配,不敢一時就改掉)
(b)入─陰(入韻變化)
(c)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經史正音切韻指南(課本P. 24)
(4)近代(元):入─陰(入聲不見變陰聲了!)
(5)現代:入─陰
c.入聲的用韻現象:
(1)唐詩(入聲還在)
(a)-p─-p(雙唇)ㄅ
(b)-t─-t(舌尖)ㄉ
(c)-k─-k(舌根)ㄍ
三韻還在且分得很明顯,入聲不可跟其他押韻。
(2)宋詞
(a)-p─-p、-t、-k
(b)-t─-p、-t、-k
(c)-k─-p、-t、-k
入聲還在,但是產生變化變得不明顯了,與閩南語讀音近,入聲只能跟入聲押。
(3)元曲(入聲不在了)
(a)-p─陰
(b)-t─陰
(c)-k─陰
入聲消失,塞音韻尾不見,變元音收尾,音素失落了。
d.-p、-t、-k(唐)→弱化喉塞音(宋)→Ø(元)
3.入聲字中古前後的比較:
a.入聲字中古前承陽聲。
b.入聲字中古後兼配陰陽。
4.題庫「二-2.」、「二-3. 」二選一。
三、聲母的演化(課本P. 445)
1.中古時41種,演進至現代國語21+1種
2.全濁聲母濁音清化,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
3.舉例全濁聲母:並,平聲送氣ㄆ,仄聲不送氣ㄅ。
|
全清 |
次清 |
全濁 |
次濁 |
清擦音 |
濁擦音 |
重唇 |
幫 ㄅ |
滂 ㄆ |
並 平聲送氣ㄆ 仄聲不送氣ㄅ |
明 ㄇ |
|
|
輕唇 |
非 ㄈ |
敷 ㄈ |
奉 ㄈ |
微 零聲母 |
|
|
舌頭 |
端 ㄉ |
透 ㄊ |
定 平聲送氣ㄊ 仄聲不送氣ㄉ |
泥 ㄋ |
|
|
舌上 |
知 ㄓ |
徹 ㄔ |
澄 平聲送氣ㄔ 仄聲不送氣ㄓ |
娘 ㄋ |
|
|
牙音 |
見 洪ㄍ 細ㄐ |
溪 洪ㄎ 細ㄑ |
群(三等鑑別字) 洪 平聲送氣ㄎ 仄聲不送氣ㄍ 細 平聲送氣ㄑ 仄聲不送氣ㄐ |
疑 零聲母 |
|
|
齒頭(洪) |
精 ㄗ |
清 ㄘ |
從 平聲送氣ㄘ 仄聲不送氣ㄗ |
|
心 ㄙ |
邪 ㄙ |
齒頭(細) |
精 ㄐ |
清 ㄑ |
從 平聲送氣ㄑ 仄聲不送氣ㄐ |
|
心 ㄒ |
邪 ㄒ |
正齒 近齒 |
莊 ㄓ |
初 ㄔ |
床 平聲送氣ㄔ 仄聲不送氣ㄓ |
|
疏 ㄕ |
|
正齒 近舌 |
照 ㄓ |
穿 ㄔ |
神 ㄓ ㄔ 變化不規律 |
|
審 ㄕ |
禪 平聲ㄔ、ㄕ 仄聲ㄕ |
喉音 |
影 零聲母 |
|
|
喻為 零聲母 |
曉 洪ㄏ 細ㄒ(顎化) |
匣 洪ㄏ 細ㄒ(顎化) |
齒舌 |
|
|
|
來ㄌ 日ㄖ |
|
|
四、五個中古聲母至國語的演變(課本P. 449)
1.濁音清化(會單獨考)
a.歷史上的清化可以算是一種弱化現象,因為清化就是聲帶的顫動消失,響度自然降低了。
b.中古的全濁聲母和濁擦音聲母(前人也叫做「又次濁」)到了國語,都轉變成聲帶不震動的清音。
c.轉化規律:平聲字變送氣的清音,發聲的氣流強些;仄聲字變不送氣的清音,發生的氣流弱些。國語唯一保留的濁擦音是捲舌的ㄖ。
d.舉例全濁聲母:並,平聲送氣ㄆ,仄聲不送氣ㄅ。
2.輕唇化
a.中古前期還沒有輕唇音,到宋代後有了輕唇的「非、敷、奉、微」四母,國語的「非、敷、奉」三母又進一步由塞擦音變成了擦音。
b.促成輕唇化的條件是三等合口的字。
c.例如:東、鐘、微、虞、廢、文、元、陽、尤、凡(輕唇十韻)。
3.捲舌化
a.國語有一套捲舌音聲母:ㄓㄔㄕㄖ。
b.由中古舌上音「知徹澄」、正齒音「照穿神審禪」各母、半齒音「日母」和「莊初床疏」轉化而來。
c.因為不適合配細音,所以原有的〔-j-〕介音都被排擠失落了。
4.顎化(會單獨考)(課本P. 55、451)
a.國語有一套顎化聲母:ㄐㄑㄒ。這是由早期的「ㄗ、ㄘ、ㄙ」(中古精系字)和「ㄍ、ㄎ、ㄏ」(中古見溪群曉匣諸母字),受〔-i-〕或〔-y-〕介音影響而成的。
b.因為ㄗㄘㄙ是舌尖音,ㄍㄎㄏ是舌根音,他們後面跟著i或y卻是舌面音,在發音部位上不一致,發音時比較費力一點,於是他們全變成了舌面音的ㄐㄑㄒ,和i或y配合起來,發音器官就輕鬆多了。
c.因此,在國語裡我們看不到ㄗㄘㄙ和ㄍㄎㄏ後面帶i或y介音的字,同時,ㄐㄑㄒ的字卻只和i或y相配,絕不帶別的介音。
d.輔音受後面高元音i或y的影響,使發音部位變得和i或y接近,這就是「顎化作用」。
e.京戲唱詞裡,ㄍㄎㄏ的細音都念為ㄐㄑㄒ,叫「團音」,ㄗㄘㄙ的細音仍保持ㄗㄘㄙ的念法,叫「尖音」。這是反映了某些方言的現象。
5.零聲母化
a.古代零聲母只有「喻」,沒有國語這麼多。它是在語音發展過程中,由於音素逐漸失落而成。
b.國語零聲母淵源於「為、喻、微、影、疑、日」六個不同的中古聲母。
五、介音的變化(課本P. 460)
1.由洪變細:
a.有「一」介音:細、三四等;無「一」介音:洪、一二等。
b.中古開口二等舌根(牙喉音)字,國語在主要元音和聲母中間增添了i音位,由洪變細。
c.例如:江巷皆佳間眼姦顏交孝嘉亞甲。
2.由細變洪
a.這種情況大多是些國語捲舌聲母字。
b.捲舌音大部分由中古三等韻(照穿神審禪)變來。
c.三等韻原本都有個〔j〕介音,但捲舌聲母和〔j〕介音的發音性質不相容,於是這個介音後來都被排擠失落了。
d.例如:
(1)介音j被排擠失落而成:鍾書真展超車昌成深詹。
(2)中古複合介音iu簡化為u:風規為膚武倫。
六、聲調的變化(課本P. 462)
1.平分陰陽
a.國語的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在中古音裡是相同的調類。中古平聲變成陰平、陽平兩聲是從1324年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韻》後才開始有的。
b.促成平聲分化的因素是聲母的清濁。
c.古代的清聲母字,國語念成陰平;古代的濁聲母字,國語念成陽平。
2.全濁上歸去:
a.全濁聲母的上聲字,國語便轉成了去聲。
b.例如:「仗、父、丈、士」。
七、切語的現代國語音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