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高中生的一些話:
自己
孟子:「為學者無他,求其放心者而已」,莊周夢蝶,狄卡爾:「我思,故我在」,蘇格拉底,柏拉圖……古今中外的哲學家,誰也沒有忽略「自己」的討論。柏拉圖:「知識就是回憶」,孟子:「為學者無他,求其放心者而已」看似哲學上的論點,實際上,卻是說明了「自己」最關鍵的一句!聖經所說迷途的羔羊,佛教所說如來藏,中華文化的返璞歸真,看似不相關的觀點,其實有其不可思義的連接。自己,究竟是誰?我是我自己嗎?人生,其實不只是為了功成名就,也不只是為了別人而活,而是一段尋找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學習,是手段。
不知不覺不能當自己,不願不能當自己,忘記自己,不相信自己,族群,自己的生命。林林種種,不同階段,不同立場,不同認知,對於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懷疑,自己的認同,自己的放縱,變化境遇千百種,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找到自己,成為自己。
社會給予的後天限制、認知,讓人以為是社會讓自己迷失,其實,是借假修真,從迷失中,找到真正的自己。沒有迷失,又如何尋找?
然而,尋找自己必須得學習,如何學習,學習什麼?20年來,我始終疑惑著。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有人拿這句做為不學習的藉口,有人認為這只是說明一個現象,告訴後人不要過於熱中求知,並非要後人不學。然而,我認為,這其實說明了一個問題,不斷的求知顯然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求知不是尋找自己的方式,那麼到底要如何尋找自己?學習,難道不用求知?
「學苟為知本,六經皆我註腳」,但其本為何?明心見性!但有人認為,明心見性,只會落於空談,其中謬誤,在於不能分清立場。明心見性,說明了尋找自己的真諦。早在西元前,孟子:「為學者無他,求其放心者而已」,柏拉圖:「知識就是回憶」,這兩點,說明了明心見性的重要性,而且是人生的目的。借由學習,來明白自己的心,自己的性,最後了解自己,找到自己,求知不求知,一切在於的能否明心見性。
宗教認為人是迷失在這個世界,所以才要返璞歸真,才要如來藏,才要回歸,且不論其所論述的世界是否存在,其所述已經說明了人生的目的就是尋找自己,明心見性,從心性上著手。
但是,如何明心見性?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說明了誠實的反省,反求諸己,就是尋找自己的辦法,更與柏拉圖所認為「知識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學習只是將原本埋藏在靈魂深層的理想發掘出來」的觀念不謀而合。
何為自己?一直是每個人心中會有的疑問,如何成為自己,只有在尋找過後,學習過後,反身而誠後,才會真正的明白,這就是我所認為做自己的辦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