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充
一、著作與思想特色
- 生平與著作:《論衡●自紀》、《後漢書●王充傳》
- 生平:恃才負氣的鄉曲之士
- 出身微賤,細族孤門
- 世代任氣,多結怨仇
- 仕途蹇澀,終身潦倒
- 著作:《譏俗節義》、《政務》、《養性》、《論衡》(僅存,共85篇)
- 特色:尚智
- 重知識不重倫理道德
- 五經只是歷史材料
- 熱烈追求知識,道德意識薄弱
- 否定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係:「國之存亡,在期之長短,不在政之得失(〈異虛〉)
- 反博士經學系統
- 以「博通」反「專精」
- 以「義理」反「師法(章句)」
二、疾虛妄
- 《論衡》之主旨
- 針對(漢代)世俗虛妄不實的言論主張而發
- 樹立一個辨別是非、對錯、真假的標準
- 方法
- 效之以事:效驗與實證
- 考之於心:以知識理性
- 類比推理
- 指出矛盾
- 對象
- 災異讖緯
- 五穀的豐收與否,與治亂並無必然關係
- 災異之言並無必然的規律,錯誤的類推
- 言詞誇飾
- 「酒池肉林」是文學手法,難免誇張
- 以實證的角度批評,並不相應
三、性成命定
- 天
- 天道自然無為
- 承揚雄之言,採道家的角度,天道的內涵是「自然無為」
- 災異譴告是有為,不合乎自然。
- 天人不相涉
- 氣
- 氣化宇宙論
- 元氣生化萬物非有意志者,與天人感應思想不同
- 性
- 性三品說(順氣而言性)
- 才性
- 王充從上中下三品說人的氣性,此說上承董仲舒「聖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下開魏晉才性論的品評人物之法
- 王充的人性善惡,是指人性中有善有惡。善惡是指善惡的傾向。
- 命
- 偶然的遭遇
- 命的種類
- 國命:一國的命運,透過災異呈現。
- 人命:個人的命運,呈現於骨法相貌。
- 壽命:死生壽夭
- 祿命:貴賤貧富
- 命的決定因素
- 所當觸值:橫向的際遇。
- 強弱壽夭:縱向的稟賦。
- 性與命
- 「性」就是天賦的德性(善惡的傾向)與才能而言,「命」是吉凶禍福,也就是際遇的好壞。
- 性與命的性質內涵不同,兩者並無因果關係。
- 「性」與「命」都是秉氣而生,在偶然際遇中決定。
- 人性有善有惡,猶如有貧有富,但是,善惡與貧富並無必然關係。
- 骨相
- 骨相:骨法與相貌。
- 人的氣秉性命可以透過骨法加以考察得知,並無任何神秘。此是王充一貫的尚智精神。
- 理論的基礎在於「性命繫於形體」(《骨相》)。從外在的骨相特徵深入內在的性命之理,開啟《人物志》的思考方式。
- 性成命定
- 順氣而說
- 父母施氣之「性成」,同時即是「命定」
- 垂直線的命定,內在於氣性之直貫的命定。
- 偏向於強弱壽夭的命。
- 命定論
- 將人文現象化約為自然現象。
- 否定了人為努力的可能性。
四、王充思想的評價:心靈之轉向
- 尚智精神:反省漢代思想的虛妄
- 才性說的趨向
魏晉玄學導論
一、何謂玄學
- 玄的本意
- 《說文》:「玄,幽遠也。」
- 《易●坤●文言傳》:「天玄地黃。」
- 老子的轉化:將「玄」字賦予哲學意涵
- 玄遠之學
- 言談態度謹慎,不涉及周遭人事
- 情趣高雅,不留意紛繁的世事
- 論談超脫具體事象,趨向於思辯一途
- 魏晉玄學義界
二、漢晉之際思潮的發展
- 儒家經學的衰微
- 道家的興起
- 老莊自然逍遙之旨身合當時士人追求自由奔放的心靈。
- 士人立身處世猶遵儒義,求精神之自由則轉慕老莊。
三、玄學的分期
- 正始時期
- 思想傾向
-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
- 註解經典:《論語》、《周易》、《老子》
- 竹林時期
- 思想傾向
- 代表人物:嵇康、阮籍
- 註解經典:《莊子》、《老子》、《周易》
- 元康時期
- 思想傾向
- 代表人物:裴頠、郭象
- 註解經典:《莊子》
- 東晉時期:張湛《列子注》
四、魏晉玄學的主要精神:士人的自覺
- 士的群體自覺
- 東漢士大夫在與外戚、宦官的衝突中逐漸發展
- 士大夫結黨風氣
- 士的個體自覺
- 矯俗重名
- 人物評論
- 言行但求心之所是,不問流俗
人物志
一、著作與思想特色
- 生平與著作
- 生平:劉劭字孔才,生卒年與家世不詳,若依《三國志》傳記推算,約當生於東漢靈帝至曹魏正始期間;歷事槽為四世(操、丕、叡、芳),博學多才,尤長於人事、律法。明帝未受詔作《都官考課》七十二條,並作《說略》一篇,建立了曹魏官吏考核制度。
- 著作:《人物志》共有三卷,是為精妙的人材學思想,完整的人物鑑識系統。《人物志》上承漢末的人物品鑑,下啟魏晉玄學名理,內容實際融匯了儒道與名家思想,充分反映出漢魏間學術思想的發展與演變。
- 思想特色
- 實用目的:官員的選拔與考核
- 人物品鑑:智悟與美學
二、情性之理
- 承襲漢代氣化宇宙論的觀點,說明才性的根源與形成。
- 人物品鑑的根據:由外在的表現掌握內在的才性。
- 人性的全幅了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德角度的人性善惡、美學角度的才性品鑑
- 才性的特徵
- 被決定的,無法作主的
- 人的差別性與特殊性,展現出橫說的多彩與豎說的多級。
三、理想人格
- 聖人
- 中和平淡
- 中庸為目
- 調和眾才
- 英雄
- 英、雄、英雄的意義及其例證
- 英中有雄、雄中有英:英、雄是彼此成立的條件
- 劉邦與項羽都是英雄,最後劉邦勝出的原因:英分多
- 從才性的角度,《人物志》對英雄有相應的理解。
四、論學
- 才性論的觀點,學習是為了成材。(不同於從德性角度,學能成聖)
- 學習有其功效,也有侷限。
五、論人選才
- 四理之家
- 十二流業
- 橫向的多彩,表現為四理;縱向的多級:開展為十二流業。
- 實用的人材學:人才的賞鑑、拔擢、適用。
六、識人之術
- 九徵:識人的主要方向
- 八觀:由外在行為看人的內在動機
七、不爭
- 欲人盡其材,必須和諧無爭。
- 爭鬥產生的原因,「內恕不足,外望不已。」
八、《人物志》對玄學的貢獻
- 才性的討論
- 用以說明人之差別性或特殊性(包括橫說之多彩與豎說之多級)
- 此差別性皆是生命之天定者,由此可以說明人格價值之不等與天才之實有。
- 英雄的內涵
- 《人物志》開不出超越領域與成德之學,故順才姓觀人,其極為論英雄,而不在論聖人。順才性一路入,對英雄為恰當相應者,立根基於其生命上之先天而定然的強烈材質情性之充量發揮。
- 智悟與美學
- 智悟:知人任人之學
- 《人物志》開出一美學境界,下轉而為風流清談之藝術境界的 活情調。魏晉人多有氣質高貴的飄逸之氣,同時,美學境界中的貴賤雅俗之價值觀念,亦成為評判人物之標準,而落於現實則成為門第階級之觀念。
何晏
一、生平與著作
- 生平
- 何晏(207~249)字平叔,祖父為東漢大將軍何進,父親何咸,母尹氏。其父早亡,曹操納其母並收養晏。其妻為金鄉公主,曹操又成為其岳父,因此,何晏與曹氏的關係深厚。
- 著作:《道德論》(或稱《道德二論》)〈無名論〉、《老子雜論》、《韓白論》、《論語集解》、《魏晉溢議》、《官族傳》、〈景福殿賦〉
二、道論
- 天地萬物以無為本
- 何氏所謂的「無」,是萬物的根源,也是萬事萬物生成的根據。既是超越萬物的獨立存在,也是人生處事、成德避禍的根本德性。這種貫穿體用的詮解近於老莊,尤其是老子的思想。這種「以無為本」的觀點,也就是後世的「貴無說」,影響魏晉思想深遠。
- 有生於無
- 何晏一方面說明「道」為超越萬物的本體,所以,無聲無形,不可名狀,因為,一旦陷入感知的世界中成為具體的存在,就變成個別的、單一的事物,只有無名無形、無生無語的「道」才是超越的、永恆的存在。萬事萬物才能依此而生而成。這與老子對道的形容,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第三十五章)同一脈絡。另一方面,「無」與「有」之間的關係是「有之為有,待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何氏在此並未詳述「無」如何生「有」的過程,然結合上述兩段文字,何晏似乎將「道」、「無」視為本體,是形而上的;而「有」是指萬有,是形而下的。這與老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將「無」、「有」同列為「道」的兩面顯然不同。
- 何晏的〈道論〉將宇宙的範圍分為無與有兩個部分。無是事物的根源,而有則是萬有、實有,包含萬事萬物。何晏以音響、氣物、形神、光影、黑白、方員等來代表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而這些萬事萬物的產生是藉由「無」來產生。但是「無」卻是沒有形體也沒有名字的,可他又實實在在地支配萬事萬物,「無」可以說就是「道」。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也可以看到相同的觀念。因此我們可以說何晏有著相當濃厚地道家思想,並隱含了本末、體用的思想。
三、無名論
- 一般的事物可以被人民所稱譽所命名,而聖人卻進一步地以無名為名,以無譽為譽。這種聖人的無名、無譽用文字來形容則稱之為「道」和「大」。這樣的觀念應是來自於《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 「無所有」是指道的無形無名,「有所有」則是指有形有名的事物。無形無名說明道,也可以算是另一種形式的「有」。而在這樣的「有」中,又是蘊含著道的作用在內的,而和一般有形有名的事物不相同。
四、自然與名教
- 何晏首先引證夏侯玄的自然觀,再加以詮釋,他認為自然就是道,是天地運轉的法則,也是聖人治世順應的圭臬。緊接著,他以無名的觀點溝通儒道兩家的言論。老子論道言「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論語●泰伯》載孔子稱頌堯之德業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呼!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合而觀之,何晏蓋以為聖人治國,其功業偉大、德澤廣被,就是道體的具體表現,此是可名之功。但是,聖人順民之自然治民,所以,其功雖大而民不察,此為無名之道。他藉「自然」的觀念會通了儒家的理想人格與道家的形上道體,比夏侯玄更清楚地指出儒家的名教出於自然,這種會通儒道的的思考方式,為魏晉自然與名教的問題指出一重要方向。
五、評價
- 貢獻:提出貴無論
- 天地萬物以「無」為本
- 「道」與「名」的關係
- 會通儒道
- 不足
- 「道」如何在萬物中發生作用:王弼的體用觀念。
- 「無名」的道如何可能成為討論的對象:王弼的得意忘言。
王弼
一、生平與著作
- 生平:226~249;魏文帝黃初七年~齊王芳正始十年
- 幼而察惠
- 不識物情
- 著作:《老子注》、《周易注》、《論語釋疑》
二、聖人體無與聖人無情
- 聖人體無
- 裴徽的問題
- 王弼的回答
- 聖人有情
- 從「今以其無累,便不復應物,失之多矣」這句話來看,何晏基本上是主張聖人是「無累」的,而何晏和王弼的差別,就在於能否「應物」上了。
- 何晏的「聖人無情」中的「無」,不是「沒有」,而是「超越」。「無情」應該是「聖人體天道之純,未有情累。」就是說聖人的境界純乎天道自然,因此,是不必「應物」的。
- 王弼的「聖人有情」既說明人的有情,又指出聖人有情而不為情累的超越境界,顯得更為圓融。也合乎莊子「鼓盆而歌」、「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的「無情」態度。
三、注《易》
- 基本立場:破象數、明義理
- 象數易:以卦象為基礎,透過陰陽、五行的類比,解釋宇宙萬物的規律、災異現象。例如京房的「十二消息掛」
- 對漢朝象數易理的批判:曲解、附會
- 得意忘象
- 言、象、意的意義:卦爻辭、卦象、義理。
- 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像是表意的最佳工具、言也是表象的最佳工具。
- 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卦象是表達意理的工具,因此,得意之後,就要放下象,如果執著於象,反而會背離了意。
- 大衍義
- 京房的解釋:「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
- 王弼則關注在「一」與「四十九」的關係。
- 以「無」、「有」;「本」、「末」說明兩者的關係,指出「有以無為本」、「無以有為用」的體用關係。
- 統宗會元
- 以傳解經的立場
- 「主爻」的觀念:以一爻把握全卦的主要義理。如乾卦的九五、坤卦的六二。
- 統宗會元:以一統眾,也就是以體言用的引申。
- 以老解易
- 天地之心
- 直方大
- 王弼注《易》的貢獻
- 掃除象數,直指義理。
- 引老解易,會通儒道。
- 轉實質的心靈為虛靈的玄思。
四、名號與稱謂
- 解決「道」是否可以討論
- 名號的意義
- 名號生乎彼:名號以事物的特定性質為對象。如「人」
- 名號是對客觀事物的特定名稱,屬客觀的指涉。
- 名號的訂定,有利於說明道理、討論事情。
- 名號與其所依據的事物特質構成不可分割的關係。
- 稱謂的意義
- 「名號」用來說明有一定性質、有限定的事物之特質,是出於客觀的需要。
- 「稱謂」用來指涉「道」,是出於言說者的主觀涉求。
- 老子既用「道」,又說「強名之曰道」,正是表明「道」是稱謂,而非名號。
- 「稱謂」是去除一定性質分限的「名號」。如此,「道」是可指涉的,也是可討論的。
五、道的無所限定
- 萬物的根源
- 「道」是萬物的根源:貴無的主張
- 「無」與「有」分兩層說,與《老子》第一章以「有性」、「無性」說「道」不同
- 沖虛:道的無所限定
- 《老子●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無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 道的沖虛之德,就是無所限定的意思
- 不生之生
- 順著道家的「無為」思想。無為就是不強作妄為、去除人為。
- 道生萬物是不佔有、不主宰、不恃功的「不生之生」
- 崇本息末
- 對道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紛雜的世界,而必須回溯到一切存在的根源
- 絕聖智、棄巧利而崇素樸
- 崇本舉末
- 道落實於生活:體道的境界
- 作用的保存:透過「息末」而「舉末」
六、價值與貢獻
- 玄理與玄思具強,是玄學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 註解《老子》、《周易》,對後世影響深遠。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