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賈(秦始皇17年~漢文帝4年;B.C230~B.C176)
主要活動於漢高祖
秦始皇26年一統天下,亦即經歷秦興秦滅
1.生平與著作
(1)統治天下的策略
陸生時時稱說《詩》、《書》(六經、儒家傳統治國經典)。高帝罵之曰:「迺公(你老爸)居馬上得之(武力打天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常態、難)乎?且湯、武(商湯、周武王,聖君)逆取(武)而順守(文)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打中開國帝王之心)也。(《史記●陸賈傳》)
a.逆取順守,文武並用
b.稱說《詩》、《書》的意義
(2)著作《新(新時代、新思想、新局面)語》十二篇
a.應高祖的要求而寫(分析秦所以滅亡,高祖所以興起的原因)
b.新的思考
(a)順應天下一統的局面(與先秦思想不同)
(b)開闊高祖的視野(新的世界觀)
2.對秦滅亡的反省(事與願違是因方法問題:思想起點→看到問題、解決問題)
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人民負擔重)而用刑(法→有效率、理性、沒溫度,法一鬆即瓦解;例如:先理解辛苦再宣布事情→有溫度)太極故也。(《新語●無為》)
(1)秦國的滅亡是陸賈親見親聞。(秦治國→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2)反省秦亡是漢代思想的起點
a.立場:人民的生存、統治者的政治利益
b.內容:窮兵黷武、尚刑殘苛、驕奢靡麗、所用非人
(3)反省秦統治即是反省法家獨尊的統治思想
3.仁義
(1)天地人三才(一起看的思想架構)
天生(生化)萬物,以地養(長養)之,聖人成(配合)之,功德參合而道術生焉。(《新語●道基(新語第一篇,道的基礎根本)》)
聖人成之,所以能統物通變,治情性,顯仁義也。(《新語●道基》)標舉仁義
a.萬物天生地養,而由聖人成就之。天、地、人。(人的責任重大、人的地位崇高)
b.道術就人以仁義參贊天地化育而說。
(2)仁義是宇宙萬物與人間萬事的準則(仁義的功效)
陽氣(輕、上揚)以仁生(生育變化),陰氣(重濁下降)以義降,〈鹿鳴〉以仁求其群,〈關鴡〉以義鳴其雄(魯詩解)。《春秋》以仁義貶絕,《詩》以仁義存亡。乾坤以仁和合,八卦以義相承。《書》以仁敘九族,君臣以義制忠,《禮》以仁義節,《樂》以禮升降。仁者道之紀,義者聖之學。學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新語●道基》)
a.仁義通貫天地與人倫(通貫六經)
b.從《六經》說仁義
c.陸賈是儒者(儒家主軸吸收各家)。(《漢書●藝文志》)
4.無為(新意義:寂漠心態+禮樂作為)
道莫大於無為,行莫大於謹敬(尊重,對人看重、對事慎重)。(〈無為(新語第四篇)〉)
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安靜、清靜)若無治國之意,漠(淡漠,不念茲在茲、縈縈於懷,因為太在乎容易自以為是,進而造成失望與挫敗)若無憂民之心,然而天下大治。周公製作禮樂,郊(祭)天地、望(祭)山川,師旅(軍隊)不設,刑格(擱置)法懸,而四海之內,奉供來臻,越裳(化外之民)之君,重譯(數層翻譯)來朝。故無為者,乃有為也。(〈無為〉)
(1)陸賈的「無為」是矯正秦法繁苛,欲求清靜安定的治術。秦政刑重事煩,只造成刑罰氾濫、奸邪趁虛而入,無益於治道。無為而治的內容是政簡、檢約與不干涉。
(2)陸賈無為政治的典範是儒家的舜與周公。他對舜的歌詠在其無為而治(透過到家虛靜的修養,使君主無私無我),周公的無為則是制禮作樂,以禮樂治國,是以德服人所達到的境界,所以他的「無為」其實是「有為」,和道家的無為不同,是融合儒道的新意義。
5.思想評價
(1)混融
a.儒、道融合,以儒為主
b.基於治國的現實功能
(2)治國藍圖(反省秦朝&獨尊法家,但並非全反法家,反而肯定其功效,以及其不容忽略姓、必要性,只是在漢代思想氛圍之下並不強調這點)
陸賈將儒、道思想加以創造性的融合轉化,再輔以法家的法治思想,為高祖設計了合乎漢初政經情勢的治國藍圖。
法令者,所以誅惡,非所以勸善。(〈無為〉)
道因權而立,德因勢而行,不在其位者,則無以齊其政;不操其柄者,則無以制其剛。(〈辨惑〉)
(3)漢初的啟蒙思想家
a.漢初「布衣卿相之局」
b.陸賈對高祖的影響
(a)祭祀孔子
(b)讀書省思
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之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古文苑》引)
政權更迭時,觀察思想轉折的時代新方向是由誰先抓住,可能不完整且非大家,但體察時代變化且非常重要
政治怕變動,有變數可能失天下
*開國有功需封建但更想剷滅已封功臣
1.周朝測試800年了(不出三代就陌生了)
2.親弟弟都可以玄武門之變了
3.封建→郡縣
*治國者沒素養時文人紛紛競爭,看上層統治思想最終採用何者
思想起點很重要,看方向性,日後慢慢完整系統
秦→項羽→劉邦(數年間政權更迭三次)
證實前朝方法有問題,那要改成什麼?(不重蹈覆轍)
加拿大大麻合法,校慶禮炮打大麻
飛機不宜戴口罩(疑恐怖分子)
以父母開心為宗旨,則親子不起爭執
去除痛苦需有空性智慧(自己縮小,執著放下)
*恭己正南面
衛靈公第十五(四)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註釋」
無為而治:化治於無形,謂之無為;即一切政事不需自己去做,而能使天下安治。
與:疑問詞,音余。
夫何為:夫音扶,作「此」解。言何以能做到這樣(無為而治)?
恭己正南面:恭以自守,任官得人,朝南面坐著,看百官以行政事。古時君位坐北朝南。
「語譯」
(一)孔子說:「無為而能使天下大治的,只有舜吧!他做些什麼呢?只是恭恭敬敬,朝南面坐在天子的位子上看百官各自去做就是了。」
(二)孔子稱讚說:「不必有什麼作為,本乎自然之道,順天應命,就能平治天下的,恐怕只有舜能做到吧!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他善於任用人才為輔佐,又能以身作則,所以自己只需端正地坐在朝向南方的天子之位看百官各自去做,天下便可化治於無形了。」
本章是孔子稱讚虞舜治國之盛德。
本章與為政篇:「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旨意相同。本章在讚美舜以他的盛德,而達成無為而治的境界,這是孔子所主張的最高政治理想。舜能夠達到這一境界,主要是由於他盛德的感化,誠如朱注所說:「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
無為即自然之大道,蓋天地無心而運化,不言而善運;故聖王法天則地,感而遂通,默而施行,民沐德而從,故知以德化天下,自可無為而大治也。
*風行草偃
《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比喻在上位者以德化民。
*眾星拱月
《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用道德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在自己的位置眾星就會四面環繞著它。
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四面環繞。舊時比喻治理國家施行德政,天下便會歸附。後也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
*洞見觀瞻
「一舉一動都有人注意。」
曹丕《與吳質書》:「以犬羊之質,服虎豹之文,無眾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動見觀瞻,何時易邪?」
這是曹丕自謙「憑低下的才能(犬羊之質) 卻處在很高地位(虎豹之文),德才不足(無眾星之明),只是憑借父親之力而有高位(假日月之光),一舉一動都有人注意,什麼時候才能改變這種情況呢?」
原來曹丕深深自覺是「靠爸組」的成員、也很辛苦啊。是說,這些歷史的皇帝們,除了各朝開國皇帝之外,誰不是這樣「靠爸」的啊?
「動」是「動作、一舉一動」,也包括一切言論舉止;「觀」和「瞻」都是「看」的意思;「見」則是介詞,表被動之意。由於「瞻」是「向上或向前看、仰望」的意思,所以這個詞只能用來形容某些地位崇高、受大眾尊重的人,用來形容老百姓並不恰當。
孩子的人際相處模式來自於父母的潛移默化
父母做好孩子就會學好(不可能看電視還叫孩子心甘情願地去看書)
我們常常無意間不把人放在眼裡
*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孝,孔子說:「現在的孝順,衹是能贍養老人。即使是犬馬,都會得到飼養。不敬重,有何區別?」
*莊子應帝王篇(內七篇最後一篇)
《應帝王》是《莊子》內篇中的最後一篇,它表達了莊子的為政思想。莊子對宇宙萬物的認識基於“道”,他認為整個宇宙萬物是渾一的,因此也就無所謂分別和不同,世間的一切變化也都出於自然,人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基於此,莊子的政治主張就是以不治為治,無為而治便是本篇的中心。什麼樣的人“應”成為“帝王”呢?那就是能夠聽任自然、順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全篇大體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而未始入於非人”,借蒲衣子之口說出理想的為政者,聽任人之所為,從不墮入物我兩分的困境。第二部分至“而曾二蟲之無知”,指出制定各種行為規範乃是一種欺騙,為政者無須多事,倘要強人所難就像“涉海鑿河”,“使蚊負山”一樣。第三部分至“而天下治矣”,進一步倡導無為而治,即“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的主張。第四部分至“而游於無有者也”,提出所謂“明王”之治,即“使物自喜”、“化貸萬物”的無為之治。第五部分至“一以是終”,敘述神巫給得道的壺子看相的故事,說明只有“虛”而“藏”才能不為人所測,含蓄地指出為政也得虛己而順應。第六部分至“故能勝物而不傷”,強調為政清明,應像鏡子那樣,來者就照,去者不留,“勝物”而又“不傷”。餘下為第七部分,敘述渾沌受人為傷害失去本真而死去的故事,寓指有為之政禍害無窮。全篇以這七個故事,寓托了他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無為是共法
1.道家:道治
(1)遮詮(反面論述):不強作/妄為
(2)表詮(正面論述):順自然而為
2.儒家:德治(仁義)
3.法家:法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