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訓詁的起因

1.各家的說法

(1)戴震《爾雅文字考●序》

蓋士生三古後,時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視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遠無以異;昔之婦孺聞而輒曉者,更經學大師轉相講授仍留疑義,則時為之也。

(2)陳澧《東塾讀書記》

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蓋時有古今,猶地之有東西有南北,相隔遠則言語不同矣。地遠則有翻譯,時遠則有訓詁;有翻譯則能使別國如相鄰,有訓詁則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謂通之也。訓詁之功大矣哉!

※訓詁的興起,一方面是由於古今語文不同,一方面則是由於地域語文的差異。

2.古今語文不同的幾個方向

(1)由於語音地轉異:因為語音的變遷,造成同義異字的現象。

......

(1)由於語意的變遷:因為語言的意義隨時代演化,造成一字多義。

「道」本義為「所行道也」(《說文解字》),也就是道路之義,但是在《論語》當中,「道」字就出現好幾種義意指涉:

a.道路(〈陽貨篇〉:道聽而塗說)

b.導(〈顏淵篇〉:忠告而善道之)

c.治理(〈學而篇〉:道千乘之國)

d.禮樂(〈陽貨篇〉:君子學道則愛人)

e.禮節(〈衛靈公篇〉:與師言之道與)

f.說(〈季氏篇〉:就有道而正焉)

g.道德(〈學而篇〉:樂道人之善)

h.學說(〈里仁篇〉:吾道一以貫之)

吾道一以貫之:忠恕(不遷怒、不貳過)

i.行為(〈里仁篇〉: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服喪:至親26個月→12+12+2(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j.秩序(〈公冶長篇〉:邦有道不廢)

抄錄忠實是論語可信的學術風格

(2)由於字體的差別:隨著時代的變遷,若干同音同義字分化為數種形體。

a.《爾雅●釋詁》:「于,於也」

《論語●為政篇》:「《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亦是為政。」勸戒領導人也是為政

b.《爾雅●釋詁》:「茲、斯,此也」

顧炎武《日知錄●卷八●檀弓》「《論語》之言斯者七十,而不言此;〈檀弓〉之言斯者五時有三,而言此者一而已;《大學》成于曾氏之門人,而一卷之中,言此者十有九。語音輕重之間,而世代之別,從可知已。」「今考《尚書》多言茲,《論語》多言斯,《大學》以後之書多言此」

做學問單篇孤證不成為證據

 

*訓詁的起因與古書的障礙

1.語音的轉異

2.語源的考究

3.語意的變遷

4.語法的改易

5.字體的差別

6.用字的假借

7.習俗的損益

 

*訓詁學的效用

1.系統地了解辭意的變遷

2.確切地掌握古籍的意義

3.探討古代社會的狀況

 

*假借原則

1.有無本字

(1)有本字:通假。例如:蛋炒飯/旦炒反

(2)無本字:假借。例如:翻譯名詞→sofa沙發

2.同音(現在比較難分辨了)

3.同聲符者更明確(同聲符的字必同音)。例如:割&害/艮根眼詪哏/嚷讓

 

朝廷:朋友→政府

交關:交稅→買東西

飴:糖(古時由澱粉來)

鼎:鍋→國之重寶

鑊:鍋(客語的鍋子發音)

「想」安善:推想(非現在的"想法")

機車:火車頭→摩托車→人很機車

日「治」和清「領」一樣是「理」,如難聽點就日「據」(有爭議翻書不用吵)

禮「節」節奏、節制

「肌」餓/「饑」荒

 

「交接」為家室:日文的性交

交代:日文的交換

交歡:日文的聯歡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亟,二三其德」

爽:錯誤(不爽:沒錯)

罔亟:無良缺德

*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1.無窮

2.老天無良,奪父母而去

 

*「采采卷耳,不盈傾筐,嗟我懷人,置比周行」

採「卷耳」:如胚胎形象(吃什麼補什麼)

沒裝滿,就因想念而心情不好,把籃子丟在路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樵 的頭像
    阿樵

    聞思筆記

    阿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