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重紐
一、韻圖上,「支脂真諄祭仙宵清侵鹽」十個韻的唇牙喉音三等放四等。
二、考察域外對音現代漢語方言的結果,這些字的不同,有些在聲母,有些在介音,有些在主要元音。從越南話和韓國話的漢字界音來看,就有顯著區別,例如:越語的區別在聲母上;韓語的區別在孕母的洪細上,重紐三等是洪音,四等是細音。
三、重鈕的區別不在主要元音,即在介音。(各背三個即可)
1. 主張區別在主要元音的有:
(1) 董同龢ㄏㄜˊ〈廣韻重鈕試釋〉(史語所集刊第十三本)
(2) 周法高〈廣韻重鈕的研究〉(仝ㄊㄨㄥˊ上)
(3) 張琨ㄎㄨㄣ〈古漢語韻母系統與切韻〉(見《漢語音韻史論文集》)
(4) 納格爾〈陳澧ㄌㄧˇ切韻考對切韻擬音的貢獻〉
2. 主張區別在介音的有:
(1) 陸志韋〈三四等與所謂喻化〉(燕京學報26期)
(2) 王靜如〈論開合口〉(燕京學報29期)
(3) 李榮《切韻音系》(鼎文書局)
(4) 蒲立本《古漢語之聲母系統》(Asia Major, 1962)
(5) 有坂秀世〈評高本漢的拗音說〉(收入其《國語音韻史研究》一書)
(6) 河野六郎〈朝鮮漢字音的特質〉
(7) 龍宇純〈廣韻重紐音值試論〉(香港崇基學報九卷二期)
四、陳新雄老師認為重紐是因古代來源不同,從本部古本韻而來的放在四等,從它部古本韻而來的放在三等。
貳、內轉和外轉
一、內轉:沒有獨立二等韻的轉。內轉往往二等齒音有字,那都是由三等侵入的「假二等」,不是真正的二等字。
二、外轉:有獨立二等韻的轉。
三、《切韻指南》:切成三等字就是「內轉」,切成二等字就是「外轉」。
參、切韻音的性質
一、一時一地之音
1. 長安:高本漢(將西方語言學帶入台灣)《漢文典》認為切韻音代表了隋及唐初(六世紀及七世紀初)首都長安的口說語言。(現今學界更傾向切韻是洛陽方言而非長安)
2. 洛陽:
(1) 陳寅ㄧㄣˊ恪ㄑㄩㄝˋ「從史實論切韻」。
(2) 李于平「陸法言的切韻」。
(3) 王顯「切韻的命名和切韻的性質」。
(4) 邵榮芬「切韻音系的性質和它在漢語語音史上的地位」。
(5) 趙振鐸「從切韻序論切韻」。
二、當時之雅言:雅言就是讀書音,是知識分子的共同語。(台語可分)
1. 陳寅恪「從史實論切韻」。
2. 周祖謨「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
3. 周法高「論切韻音」。
三、古今方國之音(多國可用、古今通用,因為能分的都分了)
1. 羅常培「切韻探頤」。
2.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
3. 黃淬伯「討論切韻的韻部與聲紐」。
4. 王力(字了一,其在大陸相當於陳新雄在台灣)《漢語史稿》。
5. 陳新雄(字伯元)「切韻性質的再檢討」主張《切韻》兼包古今方國之音,提出八個理由:
(1) 假若《切韻》只是記錄一時一地之音,那麼紀錄就好,不必討論決定。
(2) 王仁煦ㄒㄩˇ《刊謬補缺切韻》韻目下注明五家韻目之分合,從這些注看來,陸氏所分,從分不從合,是以分韻特多,它不是一時一地之音,顯然可見。
(3) 《切韻》之作,顏之推多所決定。顏之推論韻的標準,是欲以帝王都邑金陵洛下的書音,來榷量各地方俗韻書的是非,考核古今音的通塞。
(4) 唐封演《聞見記●卷二》聲韻條說「先仙刪山之類,屬文之士苦其苛細,國初許敬宗等詳議,以其韻窄奏合而用之」許氏上奏在655年,距《切韻》成書不到60年,而文士已苦其苛細,這可能是有共同標準的讀書音嗎?
(5) 晚唐的李涪ㄈㄨˊ斥(罵)《切韻》與當世差異大,像生病的人在說話,而且與南部語音不通。李氏距《切韻》不過兩百餘年,若《切韻》代表當時洛陽語音,那差距應不致這麼大。
(6) 「端、知、照(章)」三系聲母,或「精、莊、照(章)」三系聲母,在現代方言中沒有能完全區別的(頂多識二系),古代當然也不可能在單一的語音系統中區別。
(7) 要合理解釋《切韻》與近代各地方言存在著對應規律,只有承認《切韻》兼包古今方國之音。(非專為誰編,故都可用)
(8) 現代方言中聲母最多的是溫州、雙峯的28類,韻母最多的是廈門的86類,此二者和《廣韻》相比,僅足一半而已。可見《廣韻》聲韻母系統的複雜,只有以兼括古今方國之音,從分不從合,才可以解釋。
肆、擬測中古音值的方法
一、從反切的系聯得知聲母和韻母的類別。
二、從等韻圖瞭解清濁、開合、洪細的劃分
三、由現代漢語方言擬構(方言保存古音):現代方言是由古代漢語在不同的階段分支出來的。
四、由外語的漢字借音和漢語中的外語對音擬構:
1.「借音」是指中古漢語的詞彙和念法移借到了日本、朝鮮、越南,他們卻按照自己的語音系統改讀的音。
2.「對音」是指外文輸入我國,在翻譯上有許多音譯的術語或句子,我們可以拿這些音譯去和拼音文字對照,就能知道當時的漢字念法。例如:六朝隋唐輸入的佛經可對梵文。
伍、中古到國語的音變規律
一、聲母的演化
1. 站在中古音的立場看某類語音到了國語變成什麼樣子。(中古變什麼)
2. 站在國語的立場看某些語音是從中古的那些音變來的。(國語從哪來)
二、中古聲母到國語的演化有五種途徑:
1. 濁音清化:中古的全濁聲母和濁擦音聲母(次濁)到了國語,都轉變成聲帶不震動的清音。
2. 輕唇化:中古早期還沒有輕唇音(東鍾微虞廢、文元陽尤凡),到了宋代,有了輕唇的「非、敷、奉、微」四母,國語「非、敷、奉」三母又進一步由塞擦音變成了擦音,於是三母都沒有區別了。
3. 卷舌化:國語有一套捲舌音聲母ㄓㄔㄕㄖ,這套輔音在其它語言裡比較少見,現代方言中也不普遍。它是由中古的舌上音「知徹澄」和正齒音「照穿牀審禪」各母,以及半齒音「日母」轉化而成的。因為它不適合配細音,所以原有的﹝-j-﹞介音都被排擠而失落了。
4. 顎化:國語有一套顎化聲母ㄐㄑㄒ,是由早期的ㄗㄘㄙ(中古精系字)和ㄍㄎㄏ(中古見、溪、群、曉、匣母字)受﹝-i-﹞或﹝-y-﹞介音的影響而成的。
5. 零聲母化:古代零聲母的字沒有國語這麼多,它是在語音發展過程中,由於音素逐漸失落而形成。
三、聲調的演化
1. 平聲分陰陽:國語的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在中古音裡是相同的調類。而促成平生分化的因素是聲母的清濁。古代清聲母字,國語念成陰平;古代濁聲母字,國語念成陽平。
2. 濁上歸去:全濁聲母的上聲字,國語便轉成了去聲。
3. 次濁入歸去:次濁的入聲字大部分變成國語的去聲。
4. 濁入歸陽平:全濁的入聲字大部分變成國語的陽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