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環境生態學補充之前段考範圍沒有講到的部分,之後看雨林生態影片,第一是西北太平洋的溫帶雨林,第二是東南亞熱帶雨林。在英屬哥倫比亞省的溫帶雨林是自給自足的森林,同時也是禿鷹原鄉,牠們在高大的古木頂築巢,但越來越少的古木讓牠們失去了生存空間。這裡的水分來源是雨和霧,其中四分之一通過樹木流到地表,由地面上的蕈類保存,值得一提的是倒地的朽木富含營養和水分,成了許多生物的「育嬰房」。我們普遍對於地面上有較多的了解,因為比較容易研究,但在高大樹木群中,樹上的未知世界裡大概還有超過四百種生物是我們沒有接觸過的,非常值得研究,此外,流經雨林的河流與其河口也是很好的研究對象之一,除了鮭魚逆流產卵外,雨林養分順流而下和來自海洋的湧升流讓河口生態欣欣向榮,所以有一句厘語說「當潮水退去,餐桌已經擺好了」,只是這樣的生態現在已經陷入危機,因為人類的濫墾濫伐,導致土壤流失、生物失去棲地,又造成土崩等天災,而人類的人造林遠遠不及古樹林的生態價值,而且它們不到一百年也會再被砍掉,人們應該思考,短暫經濟利益背後的生態成本。新加坡以東的熱帶雨林住著雨林遊牧民族,他們保有傳統的部落習性,也有源自雨林生態的生活技巧與信仰,他們可以利用葉子做成許多日常用具,像是水瓢。在木魯國家公園的石灰岩洞中住著很多蝙蝠,牠們出洞覓食在天空飛舞時,形成宛若龍捲風的奇景。在檳城人的眼中,「雨林就像海洋般無條件地付出」,只是在他們用手工的鼻排管奏樂時,同時也傳出鋼纜與鏈鋸的聲音,在人類毀林的行動中,砂土淤積,原住民被安置在重劃區,他們原本共享雨林的滋潤,現在跟住所的門一樣都上了鎖,他們原有的文化知識,正漸漸地在消失。另一個比較特別的是住在西柏魯島上的曼塔威人,他們倚靠西穀椰維生,並信仰萬物皆有神靈,族人透過修剪來釋放樹靈,族裡的靈媒也使用藥草和儀式來為生病的族人做靈療─在病人身邊歌舞搖動樹葉來驅靈,這些文化的保存,是我們應該深思的事情。
2.藝術心理學請來台中教育大學的顏名宏副教授,之前是留德的華人,現在是教育部視覺形式美感教育計畫的主持人,特別的觀點是將美學化為一種科學態度,透過探索、發現、歸納、分析、創作的客觀流程證實,使美感變成可以溝通的語言。現代小說選讀原本要看《英雄》但單槍壞了,老師講一下武俠小說的背景知識,從古龍、溫瑞安、黃易,講到金庸就下課了,真豪邁。
3.武術社拉筋、踢腿,把金鷹拳第二套練完,再練個鯉魚打挺,就結束到重訓室跟體育系朋友練核心肌群,這次撐了十組,每組撐一分鐘休一分鐘,爆累的,但偶而流流汗感覺真不錯。看了《麻辣女強人》,碧琪和麥克的新聞娛樂性跟精實性之爭很精彩,最後他們攜手做出可供雅俗共賞的節目,衝高早安新聞的收視率,是很圓滿的結局,其中麥克以辦公室為家最後兩手空空剩下虛名的感慨,還有碧琪老是覺得自己還不夠努力,所以在社交場合一直都很煎熬的性格,都讓我很有感受。